近期呼吸道疾病高发,谨防儿童混合感染

资料更新:2023-11-09
浏览次数:37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我国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株型为甲型和乙型,导致大流行的多数为甲型流感病毒。今年以甲型中的H3N2亚型为主,并且与乙型中的Victoria系共同流行。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在1周左右,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感染率在儿童中最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大约20%~40%有症状的儿童可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伴咳嗽或咽痛),而多达一半有症状的人可出现急性上呼吸道症状而不发烧,无症状的比例可从14%到50%以上不等。5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易出现重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患基础性疾病的儿童死亡风险更是高于健康儿童。


2.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其只有一个血清型,分为A、B两个亚型,目前A亚型的ON1基因型和B亚型的BA9基因型是全球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也是我国近年流行的主要基因型。它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潜伏期通常为3~7天,传染性较强。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之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患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对儿童来说,合胞病毒和流感很容易抱团侵袭。而且往年呼吸道合胞病毒多发生于小于2岁的孩子,但今年大年龄段儿童感染有所增加。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潜伏期大概1~3周,潜伏期至症状缓解数周内均有传染性,其处于患病状态后肺炎支原体易从呼吸道呼出,通过飞沫传播而造成疾病的播散。支原体肺炎感染症状与多数呼吸道疾病相似,以发热、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一般呈阵发性且咳嗽比较剧烈,退烧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2周。患儿早期是刺激性干咳,后期随着气道分泌物的排出,会有咳痰的现象。


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2020年实施“乙类甲管”,随着变异毒株的毒性减弱,2023年实施“乙类乙管”。新冠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大多为3~7天,且在潜伏期内也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主要以飞沫、接触、气溶胶等方式传播。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

呼吸道混合感染临床表现
今年多地出现呼吸道传染病交互现象,很多儿童同时或先后感染了多种呼吸道病毒,或在感染呼吸道病毒时又感染了支原体,这类儿童通常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且出现混合感染时病情也会相对较重。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症状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腔烧灼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憋、咽喉肿痛,扁桃体淋巴结肿大等,严重的会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全身症状可出现头疼、发烧、疲乏无力、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当各类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后,其引起的症状也很难区分,且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率存在地域和采样周期的差异。



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的防控策略
1.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好的防护措施之一
  • 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自身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呼吸道病毒或微生物感染的症状期间;生活或学习的社区、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期间;前往医疗机构期间。

  • 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超市、影剧院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

  • 可不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不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且自身健康状态下):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身边人员相对固定的场所(如学校师生在校期间);运动时。

2.家长及儿童都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礼仪
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减少聚集,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



3.学校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点场所
  • 中小学校要做好教室、公共生活区域等场所日常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工作,并在校舍、楼梯、电梯等入口位置摆放公用消毒用品,用于师生日常自我消毒。

  • 中小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在出现感染者后第一时间向上级单位及卫生部门报告。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做好幼儿的健康监测,确保幼儿健康的前提下送园。

  •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设置师生健康观察室,为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提供临时留观,并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和幼儿回家。

  • 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强师生健康监测,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电子台账,提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
4.目前在疫苗接种方面,除了新冠和流感疫苗外,其余均无上市的有效疫苗
  • 因今年秋冬季主要流行新冠病毒XBB变异株,因此优先推荐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疫苗。各人群可按照相关文件建议接种疫苗,目标人群做好加强免疫,非目标人群做好基础免疫。

  • 通常在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即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1个月后抗体达到高峰。流感疫苗最佳接种时间推荐为每年9~11月份,若错过最佳接种时间,在整个流行季仍可接种,流感疫苗接种的对象为6月龄及以上人群。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疫苗的保护作用也仅有6~8个月,因此需要每年重新接种新的疫苗。另外,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场所,不仅要保证学生接种疫苗落实,也要将学校工作人员作为接种流感疫苗的优先人群。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我国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株型为甲型和乙型,导致大流行的多数为甲型流感病毒。今年以甲型中的H3N2亚型为主,并且与乙型中的Victoria系共同流行。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在1周左右,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感染率在儿童中最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大约20%~40%有症状的儿童可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伴咳嗽或咽痛),而多达一半有症状的人可出现急性上呼吸道症状而不发烧,无症状的比例可从14%到50%以上不等。5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易出现重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患基础性疾病的儿童死亡风险更是高于健康儿童。


2.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其只有一个血清型,分为A、B两个亚型,目前A亚型的ON1基因型和B亚型的BA9基因型是全球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也是我国近年流行的主要基因型。它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潜伏期通常为3~7天,传染性较强。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之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患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对儿童来说,合胞病毒和流感很容易抱团侵袭。而且往年呼吸道合胞病毒多发生于小于2岁的孩子,但今年大年龄段儿童感染有所增加。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新城区迎宾大道恒茂阳光加州小区
电话:0791-83366779 18970897890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18970897890

招生热线
1897089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