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我们该怎么做?

资料更新:2021-04-01
浏览次数:95

1

坚持预防为主,做好公众防护

(一)科学佩戴口罩。公众应随身备用口罩,规范使用、科学合理佩戴。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办公、购物、餐饮、会议、车间、旅游休闲、厢式电梯等场所,在与他人接触距离小于1米时佩戴口罩;影剧院、游艺厅等人员密集的密闭式场所,要佩戴口罩;

(二)减少人员聚集。发布健康提示,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少聚集、不扎堆、避免人群聚集活动,自觉遵守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场所。在疫情流行没有完全结束期间,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

(三)加强通风消毒。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和健康习惯,居家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动。宾馆、商超、办公楼等公共场所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复工复产的企事业单位要做好园区、工厂、楼宇、食堂、宿舍等场所空气流通、清洁消毒等相关防疫管理。

(四)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用公筷、少聚集、不扎堆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避免未加防护接触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禽类或其粪便,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2

落实“四早”措施,抓好疫情处置

(一)及早发现。做好门诊患者分诊分流和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发热门诊管理,落实首诊负责制,加强新冠肺炎病例的筛查工作,发热门诊就诊患者要及时进行核酸检测。进一步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尽早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并按要求“早报告”。

(二)快速处置。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严格筛查密切接触者。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观察,对确诊(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14天集中医学观察。

(三)精准管控。一旦发生确诊病例,要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区、自然村组等),加强对各村的管控,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四)有效救治。按照“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所有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集中收住市级定点医院治疗、观察。及时有效全面收治轻症患者,减少向重症转化。加强治愈出院或解除隔离患者管理,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出院后应继续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3

突出重点环节,科学精准防控

(一)重点场所防控。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分类有序开放生活和娱乐休闲场所。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馆等生活场所。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公园、运动场所,图书馆等场所。可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活动,保持场馆通风,定期清洁消毒,控制人员总数,保证人员间距,落实防控措施。  

(二)重点机构防控。做好养老机构、福利院、医疗机构等风险防范,重点防范输入性疫情和内部疾病传播。全面排查养老机构、福利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落实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制度。

(三)重点人群防控。指导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并开展心理疏导和关爱帮扶等工作。

(五)校园防控。制定专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做好应急演练,做好保障物资储备、监测设备准备、隔离空间预备、环境卫生改善等工作。全面摸清全体师生员工返校前14天的健康状况和旅居史、接触史、疾病史,以及与境外返回人员接触情况,一人一档建立健康跟踪档案,实行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好健康提示、健康管理和教室通风、消毒等工作,落实入学入托晨(午)检、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和登记等防控措施。严控校园内聚集性活动。尽量落实小班或大教室教学、分散住宿、错峰就餐等措施。

(六)村居防控。强化“大数据+网格化”管理,发挥志愿者作用,做好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治理、外来人员管理等工作,重点加强对新进人员的精准摸排。  

4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加快推进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对农贸市场、便民市场等生产生活场所开展环境卫生清洁行动,清理死角盲区,由室内环境卫生清洁向庭院、周边环境拓展。切实落实卫生长效管理措施。坚决杜绝野生动物交易,倡导无活禽交易、“白条鸡”上市。适时统一组织开展除“四害”行动,切实有效降低“四害”密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传播性疾病的发生流行。

(二)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各项任务落实,引导社会力量、志愿者及广大青年、妇女、干部职工参与环境整治、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垃圾分类等工作。

5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方防控责任

(一)落实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医疗物资动态储备,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

(二)落实企事业单位责任。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抓好员工健康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确保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疫情扩散事件。

(三)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按照分区分级标准,依据本地疫情形势,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9号(与海棠路交汇处)
电话:0551-65666766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0551-65666766

招生热线
0551-6566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