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染病防控

资料更新:2023-03-02
浏览次数:358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

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8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
人(病人、携带者) 动物(野生或家养) 

2.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 水(饮水、含有病原体的水) 接触(直接、间接) 

3. 易感人群: 没有接种疫苗、未患过该病的学生 

Image title

晨检

1.有病儿童不能进入幼儿园。

2. 了解出勤和健康状况,对因病请假学生尽可能问明病因并登记。

3. 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疫情报告人,并做好记录。

晨午检主要工作方法是“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一摸是指看幼儿额头有无发烧(或者来得及的情况下测体温)。二看是指看幼儿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有无皮疹,皮疹的形态、部位;有无急性面容或症状,如鼻塞、咳嗽、流涕、呕吐等;精神情绪状况是否良好。三问是指询问家长(或幼儿)有无咽痛、腹痛、腹泻等异常情况。四查是指检查幼儿有无携带危险物品,发现后及时处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

 ——在同一班级,1日内有3例或者连续3日内有多个学生(5人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 

——个别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幼儿园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符合报告标准的传染病疫情,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规范开展相关工作。

实施传染病隔离

       发现疑似及确诊传染病病人时,要在第一时间将其和其他学生隔离,劝导其居家隔离治疗或者住院治疗。传染病病例要持复课证明,经保健教师审核后方可复课。

预防性消毒

      幼儿园日常每天进行预防性消毒。发生传染病疫情后,按照不同病种进行针对性消毒。儿童活动室、卧室应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15分钟。在不适宜开窗通风时,每日应当采取其他方法对室内空气消毒2次。

       儿童餐具一餐一消毒,餐桌每餐使用前消毒。水杯每日清洗消毒,用水杯喝豆浆、牛奶等易附着于杯壁的饮品后,应当及时清洗消毒。反复使用的餐巾每次使用后消毒。擦手毛巾每日消毒1次。门把手、水龙头、床围栏等儿童易触摸的物体表面每日消毒1次。坐便器每次使用后及时冲洗,接触皮肤部位及时消毒。

发生疫情后的消毒

      班内出现传染病病例时,患儿要在家(医院)隔离治疗。同时要先清洗患儿使用的便盆、坐便器与皮肤接触的部位和呕吐物的盛器,清洗结束后对其要用1:25-1:50的84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持续时间为30min。若班级未停课,则要在患病儿童离校后首先对班内教室、寝室和卫生间等场所进行一次终末消毒,推荐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0.2%-0.5%的过氧乙酸进行室内消毒,消毒完毕后密闭房间60min以上再开窗通风。

      随后的日常消毒要每天进行,采用的84消毒液配比推荐1:100,持续时间为该传染病最后一例病例出现后至该传染病最大潜伏期结束为止。若停班或停园则要在当天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复课前再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即可,中间间隔时间为该传染病的最大潜伏期。

健康教育

      幼儿园每学期安排日常的健康教育,利用课堂、讲座、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教育。内容应包括: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幼儿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识和应对能力。


地址:西安市东月路绿地国际生态城小区
电话:18691536617
隐私条款协议
招聘电话:63369756.63369758

招生热线
63369756.6336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