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耳屎”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人体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其主要成分是60%的角蛋白,12%~2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以及6%~9%的胆固醇。
耵聍多数情况下呈淡黄色、干燥薄片状,但有部分人群的耵聍成分中油脂含量较为丰富,耵聍也就表现为黄褐色黏稠状,俗称"油耳",就像有的人是干性皮肤有的人是油性皮肤一样,都属于正常现象。
“耳屎”的作用
①结成片状或堆状的耵聍有一定黏附性,可以有效避免飞虫、蟑螂等进入外耳道深部、损伤鼓膜,起到防御功能。
②耵聍含有一定的油性,可以防止外耳道的皮肤过于干燥, 避免受到真菌等感染,也可以在外耳道进水时,形成疏水层,保护耳朵。
③耵聍的存在可以减少声波对鼓膜的直接刺激,可以减少强噪声对耳道的损伤
④耵聍呈酸性,可以维持外耳道正常的酸碱度平衡,不利于细菌生长。
为什么人们喜欢掏耳朵
首先,就是“爱干净”的心理在作祟,总想着把耳屎掏干净才能减少疾病,“脏东西”被掏出来了,会带给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其次,“掏耳朵”会带来生理上的“快感”。我们的耳道皮肤上有着丰富的末梢神经,掏耳朵时会刺激神经末梢,从而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产生愉悦的“爽”感。
为什么不建议人们掏耳朵
因为除了“耵聍是有功能的”这一重要原因之外,我们的耳朵本身就有自洁功能。我们在日常咀嚼、说话、运动时,耳朵内的耵聍碎屑就会慢慢向耳道口移动并自行脱落,很少成为“耳道钉子户”,并不需要特殊的干预。
自行掏耳朵的风险
①掏得太深、用力过大,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甚至并发中耳炎。
②方法不当,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部,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减退,还可能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眩晕。
③用不干净的工具挖耳,可能损伤耳道皮肤,诱发耳道感染,尤其是一些不正规的“采耳”,更成为耳道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
④共用挖耳工具,会传染疾病,最常见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能引起外耳道乳头状瘤。
⑤频繁掏耳朵,会刺激耵聍腺更加旺盛的分泌,耵聍会越挖越多,而新分泌的耵聍可能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什么情况需要来医院掏耳朵?
①如果“耳屎”已经结成深褐色的硬结,在医学上称之为“耵聍栓塞”,这时就需要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清理。这种硬结有时医务人员也很难一次性清理干净,需要经过浸泡、冲洗等办法分次清理
②如果孩子是“油性耵聍、油耳”,更容易吸附灰尘在外耳道形成团块,不容易自行排出,建议3~6个月到医院看一下,如果需要清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帮你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