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了,这是他们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朋友和老师,孩子会有一系列变化:开始时对新环境感到好奇,一两天后开始哭闹、依恋亲人,继而担忧、拒绝甚至恐惧,这些因入园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统称为“入园综合症”。
孩子入园暂时不适应是正常现象,通常要持续一个月左右,个别孩子在“十一长假”后还会有所反复。家长要做好与孩子共度这段时期的心理准备。
“入园综合症”的表现
1、哭闹
哭闹是孩子入园焦虑中最常见的反应,也是父母最容易察觉到的情绪。不同孩子的表现也会不一样。大多数孩子偶尔哭一下,或者不哭;有的孩子从走到幼儿园门口就开始哭,在幼儿园里也哭个不停;有的孩子和父母分离时大哭,父母走后就不哭了等等。
2、紧张
对于原本生活环境单一的孩子来说,入园后常常会因为紧张出现一些心因性行为反应,如大小便失禁、便频、便秘等;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摔打玩具、打人、自虐等;出现退缩行为,如咬指甲、不说话、拒食等。
3、容易生病
焦虑紧张的情绪得不到有效舒缓,会伴随引发一些心因性疾病,如发烧、脱发、食欲变化(拒食或食量过大)、睡眠结构紊乱(入睡难、易醒、做恶梦、入睡时间变短或变长)等种种症状。而这些症状却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4、发脾气
很多父母会发觉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里,脾气变大了。常常乱发脾气,一不如意就哭闹、扔东西。
“入园综合症”产生的原因
分离焦虑
孩子在与爸爸妈妈长期密切的共同生活中,会对照顾自己最多的人(通常是妈妈)形成强烈的依恋。在孩子8个月左右时,一旦妈妈从他视线里消失,他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恐惧和哭闹。这就是孩子的分离焦虑。只有当孩子经历了多次妈妈离开又回来的过程,他才会逐渐建立起“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但一定会再回到我身边来”的信任感。所以,只要让孩子逐渐相信,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孩子的焦虑就会逐渐减轻。
人际对象和关系发生变化
现代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中常出现六位成人面对一个孩子的现象。到了幼儿园,每个班级有两位老师,一位保育员,要照顾20~28名孩子,不可能像家中一样六个成人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因此,在集体生活中,孩子需要具备能独自玩耍、会表达需要、会初步自理的能力。
不习惯新的生活方式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在入园前进行了一定的培养,孩子也可能会有不适应的表现。并且现在很多孩子在饮食和作息上会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挑食、偏食、作息时间混乱等等。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食物都是有计划的,作息时间也比较固定,孩子需要慢慢适应。
不习惯新环境
有的孩子对环境很敏感,就像有的成人会恋床,换了张床就睡不好觉一样。当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和适应新环境。
“入园综合症”的对策
1、正确看待,跳出怪圈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家长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焦虑情绪,常常表现为心神不宁,送孩子入园后恋恋不舍,有时为了让孩子在情感上得以安慰,就过分迁就或是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了家长的焦虑。这个时候,家长若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将会加剧孩子的不良反应。因此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入园综合症”,跳出负面情绪怪圈。
2、对症下药,排解困扰
不同的孩子在“入园综合症”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家长应该积极反省、或请求教师帮助,找出孩子不适的根源,根据不同的症状及心理原因直面孩子的情绪困扰。一般孩子入园表现类型可以分为适应良好型、哭闹型、盯人型、压抑型、攻击型。
适应良好型的孩子入园后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哭不闹,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还能安慰哭闹的孩子,偶尔也会向教师寻求身体接触。对于这类孩子,家长也不能因此忽略对他的关注和亲近,要让他感受到你的爱。
哭闹型的孩子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不肯松手,当老师接过来抱时,有的拒绝、挣扎,有的虽然依从但仍然在哭。这类孩子最容易产生退缩情绪,一定要坚持接送。但是一般哭闹厉害的孩子性格比较开朗,适应起来也快。另外,哭闹会引发咽喉炎等,家长要密切关注。
盯人型的孩子对新的环境有不安全感,在幼儿园对某位老师有特别的依恋,老师一离开他就焦躁不安,哭闹不停。对于这样的孩子,要逐步引导他扩大依恋范围:从依恋一位老师,到依恋三位教育者,到依恋幼儿园的同伴、玩具等。再逐步鼓励他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从而融入到集体中。
压抑型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来园后抽泣,不说话,拒绝与大家玩。这类孩子常常还会出现生理反应,如:脱发、便秘、变频等,家长在家中要观察孩子的日常起居,多和孩子在一起,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有条件的话可以暂时陪读。
攻击型的孩子通常运动量大,独占欲望强,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比较大,常常在争抢玩具中发生攻击行为,或在争抢过程中发生哭闹。也有个别幼儿会出现自虐情况,如边哭边用头撞地。当然,孩子在2-3岁出现攻击行为属正常现象,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家长要积极和教师沟通,确定孩子的类型,共同分析原因,形成合力,帮助孩子排解情绪困扰。
3、把握周期,正确面对
孩子的入园焦虑会随时间逐步消退。孩子入园适应一般需要1个月,表现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鲜期,也就是入园第一天。在入园前,家长已经给孩子说了幼儿园的千般好,看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很开心。孩子入园第一天的表现还是比较好。
★第二阶段是抗拒期。经过第一天的生活,他发现到了幼儿园就没有家长陪伴了。要在幼儿园里吃饭、睡觉,而且幼儿园的老师还要照顾那么多小朋友。孩子的情绪开始恶化,不愿意上幼儿园,不要在幼儿园睡觉,抗拒幼儿园,甚至拒食。
★第三阶段是适应期。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作息和活动,被游戏和活动吸引。对幼儿园的教师产生了依恋,情绪好转,开始能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一些孩子开始在家会说“我要老师”,“我要去幼儿园”。
★第四阶段是反复期。过了“中秋”“十一”长假,或病休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孩子会出现一定的反复,重新出现第二阶段的表现。这时家长要坚持原来的做法。
★第五阶段是巩固期。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其他小朋友。
家长要对孩子入园适应的周期心中有数,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入园综合征”。在抗拒期,家长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可以适当早些接孩子。有些家长怕委屈了孩子,总是送送停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孩子可能长期适应不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家长的“功课”
送孩子上幼儿园时:
1、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2、在路上给孩子一个小任务,如早上出门的时候,让孩子拿份报纸。上幼儿园路上乘出租车下车时,让孩子问司机要发票,请他拿着发票,分散孩子对“上幼儿园的注意力”。
3、进入幼儿园后,引导孩子和周围的人打招呼,引导他认识到幼儿园里的老师、同伴、哥哥姐姐都是很可亲的人。
4、到了幼儿园,先陪孩子在幼儿园的户外玩一会儿,可以问问孩子,昨天老师带他玩了什么。玩耍中强调“幼儿园真有趣啊,有这么多好玩的玩具,玩的真开心。”
5、到了幼儿园,热情开心地和老师打招呼,离开时不要过分渲染伤感情绪。让老师做一些分散他注意力的事,说再见后,就轻轻离开。
6、答应孩子会早点来接她。
7、记住在你离开几分钟以后,孩子的眼泪就会消失,她哭泣是为了阻止你离开,当你离开他的视野后,他很快会将注意力转向与他一起相处的人。
接孩子回家时:
1、尽量按时来园接孩子,让孩子以“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我”为安慰和自豪,以此来激励孩子在幼儿园有更好的表现。
2、接孩子的时候,可以和老师进行较多的交谈,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宝宝今天不哭,真棒!” 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3、可以陪孩子在教室里玩一会儿。让孩子介绍介绍自己的教室、自己的朋友,让他有自己是幼儿园的孩子的自豪感。
4、离园前,陪孩子在幼儿园户外玩耍一会儿,临走前告诉他,“明天我们早点来,我们还可以玩。”
回家后可以做的事情:
1、在孩子面前称赞老师,使孩子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告诉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他,周日可以说,老师很想他,打过电话来。
2、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以及表达自己意愿的词语。例如:“老师好”“小朋友好”“我们一起玩吧”“我会唱歌”等等。
3、鼓励孩子把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与其他孩子分享。
4、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生活,让他表演在幼儿园里学的儿歌和舞蹈,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5、孩子疲劳、饥饿和生病时,对分离更加敏感。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上幼儿园前吃好早饭。当孩子生病时,尽可能与他相处长一些时间。
家长千万不能说的话:
1、“你不乖(不听话),我去告诉告诉你们老师。我就送你去幼儿园!”
2、“你有没有调皮啊?老师是不是又批评你了?老师是不是不喜欢你?哪位老师最好?”
3、“宝宝哭得这么厉害,我们不去幼儿园了。今天妈妈休息,我们不去幼儿园了。今天的天气不好我们不去幼儿园了。今天有点咳嗽,算了,不去了。”
招生热线
0791-86662868 0791-86661646